第4章 第4章
A+ A-

但紧接着,他又立刻叫停。

朱元璋想到,贸然唤沈飞入宫,恐怕会给他带来杀机!

还是亲自去见沈飞为好!

“罢了,不必传召。”

内侍小黄门颇为纳闷,皇上素来言出必行,今天为何忽然改口?

虽然疑惑,但他仍遵命退出。

毕竟皇上今日情绪不佳,他可不敢撞枪口。

方才皇上砸瓷器的举动,吓得他魂飞魄散。

虽那些瓷器看似寻常,却是皇上钟爱的御用品,伴随他数十载光阴,即便是各地进献的珍品,皇上也舍不得更换。

内侍清楚,皇上今日必是气愤至极。

朱元璋坐在椅中,眼神掠过一丝犹豫挣扎。

原本打算请沈飞入宫详谈讨伐元军的战略。

然而转念一想,待明日徐达等人酒醒后,再行询问也不迟。

要做一个好皇帝,应当给予部下改正错误的机会,不能轻易断送他们的前程。

“姑且忍耐,再观察一番。”

“明日早朝,他们必定会把握机会赎罪立功。”

“念在旧日情谊,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如此自我劝慰良久,朱元璋才勉强抑制住内心的冲动。

次日黎明,宫廷之上。

朱元璋尚未驾临,徐达、冯胜、李文忠等人早已窃窃私语,各怀忐忑。

“魏国公,昨晚的事情该如何应对?”

“皇上肯定会生气吧!”

“我们说的话,皇上肯定听见了!”

“倘若皇上降罪……”

冯胜眼中透出忧虑,自半夜酒醒以来,他便一直辗转难眠。

徐达听罢微微蹙眉,心头亦充满疑惑。

细想之下,皇上或许确实听到了那些话语。

可皇上为何当时没有发作呢?

尽管心存此念,徐达却没有言语。

几位昨夜一同饮酒的副将赶忙宽慰道:

“宋国公无需过于焦急,皇上或许没听到后面的谈话。”

“对啊,皇上若真听见了,按照他的性子,咱们怕是早就挨罚了,哪还能站在这里啊!”

他们昨夜饮酒多于交谈,此刻安慰冯胜,也是为了稳定军心。

“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有些后怕,几杯酒下肚,嘴巴就控制不住了。”

“我记得似乎是魏国公发言后不久,皇上和毛骧突然现身,蓝玉也紧跟其后,没错吧?”

几位副将你一句我一句地聊着,话题突然转向了蓝玉。

“哦,对!我当时确实是随着皇上一道过来的,他直接前往了后院。”

“当我们走到后院时,确实听到了魏国公的谈论声。”

“依我看,皇上大概没把这事当回事,毕竟他后来还和我们一起饮酒了嘛。”

蓝玉内心隐藏了一些细节,比如他义子曾对皇上拔刀相向的小插曲。

在他看来这只是小事一桩,皇上估计也忽略了。

至于将领们饮酒一事,他认为更不足为虑。

皇上真要责怪他们,昨晚就应该有所表现。

怎么可能拖到今日朝会?

无论如何,事已至此,他们除了等待皇上的裁决,也无法做出别的反应。

造反自然不可能,只能接受皇上的判决。

尽管如此,众人心中依旧无法释怀,忧虑之情愈加强烈。

关键时刻,徐达挺身而出,安抚众人的情绪。

“不必多虑,稍后自会见分晓。”

“总之,正如我所言。”

“当今大明离不开我们,皇上是不会对我们有过激举动的。”

徐达的话让大家稍微松了一口气。

没错,不论怎样,大明还需要他们去对抗元军呢!

若无他们这些大将,难道皇上要亲自披挂上阵不成?

看见众人安静下来,徐达眼中掠过一丝得意。

他站立的位置位于群臣前列的第一位,那是只有赫赫战功、功勋卓著者才能占据的位置。

自大明开国以来,每一场决定性的战役都有他的身影,他的功绩无可争议。

这一点,即使是朱元璋也不得不认可。

徐达自元末至正十三年起就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是朱元璋最初的核心力量。

无论是在早期与陈友谅的激烈对决,抑或东征张士诚,乃至后来北伐元朝残余势力,他一直是朱元璋麾下的核心将领。

不论是基于功绩考量,还是考虑到深厚的情谊,朱元璋都没有理由对他采取严厉措施。

“没有我,你的江山难以奠定!”

这便是徐达的自信来源!

他是一位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大将军!

朱元璋不可能对他轻举妄动!

恰在此时,徐达身后走出一名贴身太监。

“皇上驾到!”

整个朝廷瞬间鸦雀无声,群臣纷纷恭敬行礼,迎接朱元璋的到来。

徐达虽然表面上表现出无所畏惧的态度,但实际上却收敛了许多。

他低头行礼,事后也不敢抬头直视朱元璋,一脸惭愧。

彻底清醒后,他想起一件事。

他们擅自在大帅府饮酒,明显违反了军纪。

仅凭这一点,朱元璋就有充足的理由对他们进行重罚。

军纪面前人人平等,这是铁的纪律。

对此,他理应表现出悔过的态度。

然而,徐达他们担忧的情况并没有发生。

朝会初始,朱元璋并未责怪他们,反而询问起北伐战略安排。

“这次北伐,大帅府有何具体谋略?”

朱元璋斜倚龙椅,表情平淡,内心思绪难以揣测。

他并非不愿追究徐达等人的过失,也并非顾虑临时换将的禁忌。

他纯粹是对沈飞提出的那十二条狠辣计策感到好奇。

究竟何等妙计,能令庞大的元朝帝国走向终结?

……

这个问题困扰着他,从昨日白昼直至现在,内心焦虑难耐。

若非顾及老部下面子,他早就召沈飞前来亲自质询了。

尽管元朝颓势已现,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他们现存的实力仍足以给大明制造麻烦。

况且,历经战火洗礼的大明百姓急需喘息休养生息,这关乎着大明千秋万代的基业!

朱元璋心中已有筹谋,作为开国之君,他要为后代打下坚实基础,树立楷模。

他矢志成为一代明君!

“回奏陛下,针对攻打元廷,我们拟定了兵分三路的计划。”

“我将亲率中路大军出击,左副将军李文忠负责东路,征西将军冯胜指挥西路。”

“我等各自率领五万骑兵出塞!”

“中军预计三月抵达山西边陲,经雁门关北上,直捣黄龙,务求彻底消灭元贼!”

“左副将军李文忠则通过居庸关,瞄准和林,实施侧翼包抄,保障中军推进顺利!”

“征西将军冯胜从西路进发,目标锁定甘肃……”

徐达作为总指挥,详细汇报了已规划好的战略部署。

这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分散兵力策略,旨在防止被敌围困。

即使某路兵马遭遇埋伏,另两路也可迅速驰援。

作为经验丰富的军事家,徐达在布阵用兵上已达至臻境界。

众文武官员在听取此番布局后,均表示赞同。

战场上,强者往往无需繁复战术,以实力碾压才是上策。

既然大明已成功击败元军,改变原有阵型只会增加风险。

然而,朱元璋在听完后,面色骤然阴沉。

他真正关心的并不是这些常规战术。

徐达的这套打法,他岂能不知?

若仅限于此,又何必在朝堂上问询你徐达?

他急于了解的是沈飞的灭元毒计!

那十二条计策哪儿去了?!

你们大帅府难道将其囫囵吞枣了不成?!

退一步讲,即便沈飞的计策不够出色,至少也应该让我这个皇上知情吧?!

你们这些将领,是否真把朕这个皇帝置于脑后了?!

巍峨的奉天殿上,大明江山的稳固意味着殿中或将掀起血雨腥风。

从亳州城揭竿而起到如今坐拥江山的帝王,朱元璋的手段堪称铁血无情!

大殿之内,文武百官排列两侧,无不屏息敛声,不敢有任何言语。

面对朱元璋散发的强大威压,他们只能低首垂目,不敢与其目光交汇。

这就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

皇者能洞察人间万象。

凡遇见者,皆须低头致敬。

朱元璋的目光中闪烁着锐利的寒光,倾听着面前臣子的汇报。

“皇上!近闻扬州府内收益颇多,民众四散颂扬您的恩德,料想不久将来,大明国力必将如日中天,皇上也将成为万代敬仰的圣君!”

朝堂之上,谄媚之音连绵不绝。

然而,并非所有君主都陶醉于谄媚之词。

尤其在朱元璋这里,越是逢迎之人,越令他疑心其内心藏奸。

当面对臣子们的恭维之态,朱元璋并未流露出过多欢喜,面容仍旧冷若冰霜。

他凭借一步步努力才登上这帝王宝座,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他知道,如今臣子们口中所说的一系列溢美之辞,或许扬州城内的百姓仍在困苦之中挣扎。

有的言语,只适合倾听。

有的事情,必须亲眼验证。

这一点,朱元璋心知肚明。

不论何时何地,他都不能让自己被下属所蒙蔽。

否则,在不久的未来,大明江山或将重蹈元庭覆辙。

朱元璋目光扫视群臣,冷冷发问:“还有其他事项吗?”

正当这位官员欲再启齿时,朱元璋骤然震怒,厉声呵斥:“一派胡言!”

帝王一旦动怒,足以引发腥风血雨。

“毛骧,把你的调查结果念给他听听!”

毛骧应声而出,“扬州遭受严重旱灾,土地焦裂,大量百姓流离失所,亟待朝廷施以援手!”

闻此言,该官员吓得腿软跪倒在地,全身颤抖不已,额头上汗珠滚滚,连连哀求:“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啊!”

朱元璋眼神越发冷冽,挥手命令道:“来人,拉出去斩了!”

此令一下,该官员面色转瞬苍白,竟昏厥过去。

顷刻间,一名身着锦衣卫服饰的男子步入殿内,阳光之下,官员发出凄厉惨叫,鲜血洒落天子脚下。

随着这名官员被处决,不少在场的文武百官脸色骤变,个个紧张得满头大汗。

“李善长,你即刻安排扬州赈灾事宜!”

“遵旨,陛下!”

目睹此景,朝廷上下文武官员无不惊恐不安,生怕下一个遭殃的就是自己。

然而,朱元璋的眼神已转向武将队列中的徐达,之后又重新坐回了他的龙椅,因之前的教训而更加警醒。

后来,剩余官员在汇报事务时愈发谨慎小心,深知触怒朱元璋的后果极其严重。

片刻之后,朱元璋摆了摆手,发话道:“今日暂且到此为止,诸位先行退下。”

群臣齐声应和,各自匆匆离去。

但朱元璋的目光却锁定在了徐达身上。

原本他认为徐达作为军中翘楚,理应具备辨识人才的能力,未曾预料到徐达在这方面的表现竟如此欠佳。

早先的那一幕,实则是为了给徐达一个警示。

朱元璋盯着徐达,声音冷峻:“徐达,你留下!”

徐达顿时一愣,眼中充满困惑,不明所以,不知朱元璋为何独独让他留下。

其他官员则纷纷低头退出,直至远离奉天殿后,才敢放松下来,因为朱元璋的威严实在让人难以承受,仿佛令人窒息般压抑。

这些官员在瞥见台阶上那具不幸者的遗体时,不禁面露惋惜之情,心中暗叹:

“唉,这就是在陛下面前撒谎的下场。”

大殿之内,徐达身披武官袍服,面对朱元璋满脸不解,终于忍不住询问:“陛下……您有何事要吩咐吗?”

他与朱元璋自幼相识,自从朱元璋登基为帝后,徐达明白彼此间的身份鸿沟已然形成。

此时面对朱元璋,他只是忠心耿耿的一名臣子。

朱元璋缓步走下台阶,逼近徐达,面色转为严峻,冷冷追问:“朕听说有人向你呈献计策,你却未加审阅便将其丢弃,可有此事?”

此刻,强烈的上位者威压如同山岳般压下,即使是久经沙场、战功赫赫的徐达,也不禁感到一阵慌乱。

他脸上闪过一丝惶恐,心中暗忖:怎会不记得有这样的事情?

见徐达这般反应,朱元璋接着催促道:“你仔细回想一下!”

在帝王的威严之下,徐达不敢怠慢,迅速陷入了沉思。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终于忆起是国子监里的那个年轻人。

徐达低声自语:“难道说的是那个小家伙……”

“哪个小家伙?”

徐达闻声抬眼,胆怯地回应朱元璋:“陛下……那个小子……他说的都是些荒诞不经的话。”

提及国子监沈飞的献策建议,徐达心中已然有所猜测。

徐达对此嗤笑不已,即使历经沙场多年,怎需一位乳臭未干的小子教他用兵之道?

若果真采纳那人的建议,只怕沦为他人笑柄。

朱元璋闻此言,脸色更显愠怒,轻蔑地说:“你都没看过,怎知那是无稽之谈?”

朱元璋紧紧盯着徐达,倘若是其他人犯此类错误,早已被他下令斩首,唯独对徐达,他愿意多费唇舌。

然而即便是徐达,倘若真的逾矩行事,朱元璋亦会毫不迟疑地下令处置。

朱元璋眼中射出一道寒光,对徐达说道:“你回去后,给我仔仔细细地查看那些计策!”

撂下这句话后,朱元璋转身离去。

徐达摸了摸头,疑惑不解,不明白为何朱元璋要他审视那些计策。

尽管想不通原因,但他不能在此久留,遂走出奉天殿,置身户外。

清风吹过,徐达略感轻松,然而却把朱元璋的话置于脑后。

在他看来,区区一个国子监的学生,哪能提出什么高明计策,认为此举纯属浪费时间,自信自身实力无需依赖他人计策。

既然上级要求他看,那就随意应付一下即可,至于那位书生气十足的人,他根本无需放在心上。

京城之内,一所庭院静立其中,这正是沈飞曾经耗资购置之地。

自被逐出国子监以来,他一直居于此地,时常有皇子前来接受教诲,日常过得悠然自得,远离朝廷的是是非非,宛如隐士般恬淡自在。

侍女款款走上前来,提议道:“大人,我给您泡壶茶如何?”

沈飞微微点头,欣然接受了她的建议。

按时间推算,约莫两个时辰后,皇子们将会陆续到来。

而他已提前准备好今日的教学内容。

沈飞想到此处,不禁微微眯起双眼,站起身来,双手背在身后,遥望远方的垂柳。

此次徐达率军攻打元廷,若不及时通报,可能给百姓带来巨大冲击。

虽然他对徐达的生死已不再关心,但不愿看到无辜百姓陷入困境。

深吸一口气后,沈飞决心借皇子之口,将这个消息传达给徐达。

至于徐达是否听取,那就全凭他自己决定了。

毕竟事已至此,他所能做的仅是尽力而为,一切听天由命罢了。

两个时辰过后,朱标等皇子相继抵达此地。

当朱标注目沈飞时,恭敬地行礼问候:“沈博士您好!”

紧随其后的朱棣亦上前致意:“沈博士您好!”

其余皇子也纷纷向沈飞表示敬意。

在他们心中,沈飞的形象已然升华,成为了通晓天文地理、学识渊博的尊师。

这段时期,他们在沈飞的讲授中收获颇丰,犹如开启了一扇通往新知识领域的大门,这样的体验在以往是无法想象的。

沈飞轻轻点头,环顾一圈后言道:“既然各位已到,那就先进屋落座吧,稍后我将为你们授课。”

朱标欣然点头答应,而后寻了个座位安然坐下。

其余皇子见状,也纷纷找了自己的座位落座。

今天的沈飞身着寻常衣物,看上去就像民间私塾里的教书先生,散发出一种亲和力十足的气息。

朱标满怀憧憬,好奇沈飞今天会传授何种智慧。

在众人目光的聚焦下,沈飞缓步走近,进而开始讲述:“每五百年必有英杰崛起,其兴衰转换之迅疾,令人惊叹。”

“在大明之前,曾有过多个王朝更迭。”

“那么,请大家试着分析一下,为何那些一度强盛的帝国会突然崩溃。”

面对这个问题,众皇子均感困惑,面露难色。

这时,只有朱标站起来,微笑回应:“大概是因为统治者昏庸腐败,以及贪官污吏残酷剥削,最终引起民怨沸腾,导致政权颠覆。”

沈飞赞同地点点头,却又否定道:“你说得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

朱标面带疑问,等待沈飞进一步解释。

沈飞继续阐述:“除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历史循环规律。王朝就如同一件衣服,总有穿破的时候,有时一次小小的跌倒可能会加速破损,这可以视为一个细微的转折点。”

“而促使转折点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

此话一出,众皇子面面相觑,一片茫然,

朱标亦表疑惑,诚恳请教:“学生愚昧,请先生详解!”

沈飞颌首,向前迈进一步,面向大家继续说:“徐达将军不久便会率军出征,对吧?”

朱标肯定地点点头,心中仍觉困惑,这两件事似乎关联不大。

此刻,正襟危坐的朱棣惋惜道:“我也想去前线效力,可惜父皇不允许,若有机会,定要让元庭见识我大明男儿的英勇。”

朱标听罢,蹙眉劝解:“父皇这样做自有他的考量。”

沈飞并没有在这一话题上过多纠缠,而是直截了当地说:“此次徐达若想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就必须采纳我的策略,否则此战恐怕凶多吉少。”

随后,沈飞透露了他的战略计划。

朱标听完后,眼前豁然开朗,兴奋保证道:“博士放心,我必定会将这计策转告徐达元帅。”

沈飞对此微微点头认可,倘若能够如此顺利进行,则最为理想。

他望向天际,挥手示意道:“此刻天色已晚,诸位皇子还是尽早返程吧。”

朱标等皇子纷纷向沈飞行学生礼节,随后转身离去了。

沈飞目送他们远去的身影,心中默念:“但愿这次,徐达能真正接纳此计!”

夜幕悄然降临,徐达宅邸之内,徐达身披锁子甲,端坐于厅堂中央,显得威猛异常,而在他对面的,正是储君朱标,因其乃朱元璋与马皇后嫡出,故继承大统之事几乎已成定局。

相比之下,其他皇子只能在其光辉下陪衬。

在朱元璋心中,唯有马皇后、朱标及自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亲人。

徐达对朱标颇为客气,面带笑容询问:“太子殿下驾临寒舍,不知有何要事相商?”

朱标回应一笑,坦然答道:“其实不想打扰徐叔,今晚前来,一方面是要为徐叔饯行,另一方面则有一条策略相赠。”

徐达满脸困惑地看向朱标……

计策二字……

原本心情尚好的徐达,在听到“计策”

二字时,脸色瞬间阴郁了几分,心中猜测莫非又是出自那同一个人的手笔?

徐达的笑容渐渐收敛,质问道:“究竟是何计策,不妨详细说明一下。”

若非太子朱标亲自前来,换成他人,徐达未必会给予这般礼遇。

朱标保持着温和的笑容,平静地将沈飞的策略娓娓道来。

徐达的脸色随着朱标的叙述逐渐转黑,果真是出自那同一人之手!

他摆了摆手,脸色越发阴沉,对着朱标询问:“太子殿下是否质疑我的经验,反而信任那位书生之见?”

面对徐达的疑问,朱标依然笑容可掬,从容回答:“并非如此,此战关乎我大明国运,徐叔还需谨慎对待。”

徐达深知继续辩论下去只会使事情更为复杂,因此只得暂时妥协,敷衍地挥手道:“此事不必再多言,我会自行决断。”

朱标无奈地叹了口气,拱手作揖道:“既然如此,我便不再打扰徐叔,就此告退。”

两日后,明军正式出征,这一天意义非凡,特别是此次北伐,若能一举击败元庭,就能成功收复燕云十六州这片自古以来就属于汉人的土地。

然而,自从元庭败退后,这片土地就被外族侵占至今,无数汉家热血男儿无不渴望率军收复故土。

只要有可能收回,他的名字必将镌刻于青史,流传千秋,成为至高无上的荣誉象征。

在应天府城门之外,集结着十五万精锐之师,他们是大明的热血青年,此刻心中共同秉持一个信念——北伐!他们身披锁子甲胄,手持熠熠生辉的长矛,矛尖寒光闪烁,透出一股深入骨髓的冷冽气息。

在这万马千军中,一位雄壮的身影傲然挺立,引人瞩目,此人正是威震四方的徐达。

如今的徐达比往昔更加神采飞扬,身着明军元帅的铠甲,麾下统领着数十万铁血大军。

然而,徐达的目光始终投向高台之上,因今天是个特殊的出征日,朱元璋会亲自前来为他们壮行。

阳光炽烈,矗立在广场下的大明劲旅依然保持着犹如标枪般笔直的身姿,目光炯炯地注视着高台。

不久之后,一位身穿黄龙袍的人在群臣簇拥下走来,这正是朱元璋。

他在台上站立,眼中闪烁着光芒,帝王威严四溢,身后则陈列着两座庄重的大鼎。

自古以来,鼎被视为极为尊贵的器物,当年周天子曾以九鼎划分天下,唯有帝王才有资格拥有。

徐达同样紧紧凝视着朱元璋,这时,一名侍卫手捧宝剑上前,朱元璋接过宝剑,看向台下的众人,下令道:“徐达听命!”

这一声令下,徐达内心激荡不已,他一步步坚定地走向高台,深知这一刻至关重要。

待徐达走近时,朱元璋才将手中的宝剑郑重递给他,声音洪亮地说:“徐达,我今日正式委任你为大元帅,荡平元庭的重任,就交付予你。”

徐达立即单膝跪地,接过宝剑,誓言道:“末将领命,必不负所托!”

全场军队欢腾鼓舞。

朱元璋俯瞰着下方的士兵,语重心长地道:“自亳州起义始,我们与元庭抗争,击败陈友谅,扫平张士诚,而今元庭残部仍在觊觎我中原大地,今日,我们要彻底终结这一切!”

此言甫出,全军上下情绪高涨。

“剿灭元庭!”

见众将士高呼口号,徐达亦高举起手中的剑,振臂呼应:“灭元庭!灭元庭!”

朱元璋看到这一幕,深感欣慰。

若士气如此高昂,何愁元庭不灭?加上徐达统帅这十五万大军,朱元璋坚信,这次定能彻底击败元庭,收复失地燕云十六州,实现天下一统,开创万世太平!

稍后,朱元璋对徐达说:“我还是亲自为你送行吧!”

于是,朱元璋牵着徐达的手,两人并肩前行。

沿途,百姓纷纷拿出家中食品,为出征的将士们送行,他们心中同样怀着同一个愿望:彻底消灭元庭。

其余文武百官则紧随其后。

当朱元璋拉住徐达时,他意味深长地强调:“覆灭元庭的重大任务,朕全权委托于你!”

徐达拍拍胸膛,面带笑容回应:“陛下尽管安心!”

朱元璋见徐达如此坚决表态,心中也跟着宽慰起来。

然而,就在这个瞬间,朱元璋似乎想起了什么,突然问徐达:“徐达,前些日子朕让你研读《灭元十二策》,你是否已详阅,并将其铭记于心?”

此次北伐关乎国家命运,即便是朱元璋也不敢掉以轻心,毕竟一旦失利,大明可能会陷入长期衰落,这将是毁灭性打击,所以他必须确保每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听到这个问题,徐达一时愕然。

什么“灭元十二策”

,他根本未曾过目,因为他认为那是出自年轻书生之手的浅薄计谋,不值一看,更无需记挂。

徐达身为洪武开国元勋,常胜战神,岂会对一个迂腐书生的策略有所倚重?他自有自己的灭元之道。

但徐达明白此刻若直言未读,恐触怒朱元璋,遂微笑着回应:“陛下请放心,那《灭元十二策》末将已悉心研读,现只待彻底歼灭元庭。”

朱元璋闻此言,也释然不少。

他认为《灭元十二策》中记载了不少实用战略,若能付诸实践,覆灭元庭指日可待。

既然徐达已研读,他自然安心不少,认定此次出征必将旗开得胜。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爽朗笑道:“好!朕静候你凯旋归来,届时将在宫中设宴,邀百官共庆你的胜利。”

徐达听罢,满面春风地回应:“多谢陛下厚爱!”

转瞬之间,朱元璋与徐达已至城门之外。

朱元璋再次叮嘱:“切勿急功近利,务必依照《灭元十二策》行事,朕在此为你送行。”

随着朱元璋的目送,徐达跨上骏马,在朱元璋及文武百官的注目中渐行渐远。

朱元璋脸上洋溢着欣慰之情,不禁回想起自己当年领军出征的豪情壮志,气势磅礴。

另一边,徐达疾驰在马上,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对于朱元璋提到的沈飞,徐达颇不以为然,认为那不过是个空谈理论的腐儒,怎可能提出实战可用的良策。

战场上真正的凶险并非纸上谈兵所能理解,而是需要用一次次浴血奋战的经验积累。

徐达心中暗忖,国子监的那个小子,莫非真以为自己是韩信再世不成?

实乃历经无数次生死决战磨砺而成。

徐达心头暗想,那个国子监的小子竟然自比韩信,眼底闪过一丝冰寒,紧握拳头低喝:“哼,待我班师凯旋,定叫你尝尝厉害!”

应天府郊,徐达率大军踏上征途,对沈飞所谓的计策不屑一顾。

他深信自己多年的沙场经验,足以应对元庭,何须听从一介乳臭未干的书生之言?在他眼中,沈飞仅是个夸夸其谈的酸儒,毫不足论。

然而,徐达尚未察觉,一种潜在的巨大危机正悄然酝酿。

骄兵易败,何况主将已然傲慢至此。

院落之内,沈飞端坐椅上,桌边一杯热茶飘散着雾气。

他微眯双眼,吹开茶面热气,暗自思量:倘若徐达此番出征不采纳自己的策略,必将遭遇惨败。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第1章 第2章 第2章 第3章 第3章 第4章 第4章 第5章 第5章 第6章 第6章 第7章 第7章 第8章 第8章 第9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0章 vip 第21章 第21章 vip 第22章 第22章 vip 第23章 第23章 vip 第24章 第24章 vip 第25章 第25章 vip 第26章 第26章 vip 第27章 第27章 vip 第28章 第28章 vip 第29章 第29章 vip 第30章 第30章 vip 第31章 第31章 vip 第32章 第32章 vip 第33章 第33章 vip 第34章 第34章 vip 第35章 第35章 vip 第36章 第36章 vip 第37章 第37章 vip 第38章 第38章 vip 第39章 第39章 vip 第40章 第40章 vip 第41章 第41章 vip 第42章 第42章 vip 第43章 第43章 vip 第44章 第44章 vip 第45章 第45章 vip 第46章 第46章 vip 第47章 第47章 vip 第48章 第48章 vip 第49章 第49章 vip 第50章 第50章 vip 第51章 第51章 vip 第52章 第52章 vip 第53章 第53章 vip 第54章 第54章 vip 第55章 第55章 vip 第56章 第56章 vip 第57章 第57章 vip 第58章 第58章 vip 第59章 第59章 vip 第60章 第60章 vip 第61章 第61章 vip 第62章 第62章 vip 第63章 第63章 vip 第64章 第64章 vip 第65章 第65章 vip 第66章 第66章 vip 第67章 第67章 vip 第68章 第68章 vip 第69章 第69章 vip 第70章 第70章 vip 第71章 第71章 vip 第72章 第72章 vip 第73章 第73章 vip 第74章 第74章 vip 第75章 第75章 vip 第76章 第76章 vip 第77章 第77章 vip 第78章 第78章 vip 第79章 第79章 vip 第80章 第80章 vip 第81章 第81章 vip 第82章 第82章 vip 第83章 第83章 vip 第84章 第84章 vip 第85章 第85章 vip 第86章 第86章 vip 第87章 第87章 vip 第88章 第88章 vip 第89章 第89章 vip 第90章 第90章 vip 第91章 第91章 vip 第92章 第92章 vip 第93章 第93章 vip 第94章 第94章 vip 第95章 第95章 vip 第96章 第96章 vip 第97章 第97章 vip 第98章 第98章 vip 第99章 第99章 vip 第100章 第100章 vip 第101章 第101章 vip 第102章 第102章 vip 第103章 第103章 vip 第104章 第104章 vip 第105章 第105章 vip 第106章 第106章 vip 第107章 第107章 vip 第108章 第108章 vip 第109章 第109章 vip 第110章 第110章 vip 第111章 第111章 vip 第112章 第112章 vip 第113章 第113章 vip 第114章 第114章 vip 第115章 第115章 vip 第116章 第116章 vip